随着小米SU7交付满一周年,首批车主续保难题引发广泛关注。多位车主反映,续保费用较首年显著上涨,个别案例保费突破万元,保险公司态度冷淡甚至拒保。这一现象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的共性痛点,背后是行业承保连续亏损、维修成本高企等深层矛盾。

车主遭遇:保费翻倍、服务“冷眼”

“没有保险公司主动联系,自己询问还被删好友。”一位不愿具名的温州小米SU7车主在社交平台吐槽。其去年出险一次后,续保报价超1万元,较首年保费翻倍。类似案例并非孤例,苏州车主晒出的保单显示,附加险后总费用达10240元。

 

记者调查发现,小米SU7续保费用因地区差异浮动明显,多数车主保费区间为4000-7000元,部分低风险用户费用同比下降。但出险记录、车辆性质(如营运用途)等因素仍导致部分车主保费高企。

小米汽车客服回应称,用户可通过官方APP选择人保、平安等四家险企投保,并购买包含免费基础保养、事故救援等权益的“无忧服务包”(1299元)。但若自行选择其他险企,则无法享受该服务。有车主质疑此举变相限制选择权,小米方面强调“非强制”,矛盾焦点仍存。

行业困境:保费贵、亏损大、投保难

新能源车险“两头难”已成行业顽疾。中国银保信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车均保费比燃油车高21%,纯电车年均多支出1687元;2024年行业承保新能源车3105万辆,亏损57亿元。

具体到小米汽车身上,有保险业内人士表示,这和最近小米汽车的事故频发有一定关系。

3月24日,一段小米SU7 Ultra在市区道路飙车并撞飞电动车骑行者的视频引发全网震动。

 

视频显示,这辆未上牌的小米SU7 Ultra以150km/h高速行驶,因避让掉头车辆失控撞向路边,撞击瞬间时速仍达80km/h以上,事故导致电动车车主重伤送医。

此前,一数码博主表示,自己接到交警电话,沈阳全市排查小米SU7 Ultra。据其所述,当地交管部门正联系小米SU7 Ultra车主签下一份驾驶安全承诺书,嘱咐他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虽然此后沈阳交警表示这是针对所有性能车的承诺书,但难免给保险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

精算师协会分析称,新能源车保费高企,维修成本高、出险率高是主因。一体化车身设计导致“小伤大修”,如某车型尾灯局部损坏需整体更换,费用达数千元;此外,35岁以下车主占比高、营运车辆使用强度大等因素推高风险。河南某保险公司业务员透露:“新能源车赔付率普遍超100%,业务员接单意愿低。”郑州车主王先生表示,其SU7续保时曾被三家险企拒保,最终通过官方渠道才完成投保。

政策破局:车型分级、平台兜底、车电分离

今年初,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通过低速碰撞试验评估维修成本,保费与风险等级挂钩,倒逼车企优化设计。

 

同步上线的“车险好投保”平台成为高风险车辆兜底方案。该平台已接入30余家险企,车主遭遇拒保后可登记需求,险企不得拒保。郑州某险企负责人称,平台短期内或增加成本压力,但长期有助于数据积累和定价优化。

针对换电模式车辆,《指导意见》鼓励开发“车电分离”险种,电池单独投保可降低保费。此外,“基本+变动”组合险允许网约车按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减少纠纷。

市场展望:技术驱动降本增效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新能源车险需与充电设施、电池回收等服务体系协同发展。行业专家认为,AI和大数据将提升风控精度,如通过驾驶习惯分析实现差异化定价,降低低风险用户成本。

 

小米等车企则尝试以服务包增强用户粘性。其“无忧服务包”涵盖免费保养、喷漆、取送车等权益,河南车主李女士称:“虽然保费略高,但省下的维保费用能抵消部分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