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如今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由于出众的驾驶体验以及出色的智驾效果,使得很多年轻人愿意花钱购买电车。

特斯拉撞向大货车

然而,当路上的电车多了后,便出现了很多的问题,5月25日,一辆黑色的特斯拉在高速服务区与一辆靠在路边的货车发生追尾。

有目击者称,事发湖州市南浔区和孚服务区杭州方向,特斯拉是下服务区时发生追尾,追尾大货车,司机“当场就不行了”。

图片来源网络

此事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不解,浙江湖州高速服务区,一个本应减速安全的区域,以及配备先进智能技术的特斯拉汽车,为何会冲向高速追尾停放的大货车,酿成惨烈事故呢?

对于这件事情,除了特斯拉自身智驾问题外,还有三大谜团未解!

是意外还是踩错刹车?

服务区本应该是让咱司机歇脚喘气的地方,进服务区就得把速度降下来,这是每个上高速司机最基本的安全常识。

高速服务区

然而,视频中的特斯拉的冲劲儿,跟炮弹似的,撞完零件、尘土满天飞,这速度能慢得了吗?最终导致特斯拉司机当场去世。

有人认为是司机长时间开车,人困马乏,脑子反应不过来了?现在还有个说法,矛头指向特斯拉那个“单踏板模式”。

服务区

这玩意儿把油门和刹车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弄到一个踏板上,脚一松就减速,踩下去就加速。

对开惯了传统油车、习惯了左刹车右油门的人来说,猛地一换,紧急情况下会不会一脚下去,本想踩刹车,结果踩的还是油门,反而轰地一声加速了?这可能性,真不能小瞧。

汽车踏板

单踏板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动能,不仅是特拉斯有这种功能,国产大部分电车都具备这项功能,如果是这个司机不熟悉单踏板功能,完全可以取消掉,没必要拿自己生命做赌注。

特斯拉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的智驾了,按理说车辆在检测到障碍物应当自动避开,为何这次没有做到避开呢?

智能驾驶

特斯拉的“智能大脑”

说到特斯拉,那可是新能源车里的“网红”,智能化、高科技是它的金字招牌。什么自动紧急刹车(AEB)、前方碰撞预警(FCW),宣传起来一个比一个神乎。

图片来源网络

按道理说,前面那么大一辆静止不动的大货车,就像一堵墙杵在那儿,这些所谓的智能安全系统,总该能识别到,并且赶紧采取制动措施,把车刹住吧?

可从结果来看呢?这些被寄予厚望的安全系统,在人命关天的节骨眼上,好像集体“罢工”了,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

这就让人不得不打个大大的问号了:是这套系统本身设计就有缺陷,对某些特定场景,比如识别静止的大型障碍物,能力就那么回事儿?

图片来源网络

还是说,当时车辆的各种传感器,比如摄像头、雷达,出了毛病,没能准确地把前方的危险信号传递给“大脑”?

又或者,是软件层面出了什么幺蛾子?这些,光靠猜是猜不出来的,必须得有专业的技术鉴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幸好,现在的车上都有个叫EDR的玩意儿,相当于飞机的“黑匣子”。

图片来源网络

它能把事故发生前后车辆的各种数据,比如当时的车速是多少、驾驶员有没有踩刹车、方向盘打没打,都给记录下来。

把这些数据调出来,再结合服务区的监控录像,就能八九不离十地还原事故发生时,车子和驾驶员的真实状态。

特斯拉汽车

如果查出来,确实是车辆本身的系统问题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或者加重了事故的后果,那特斯拉方面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在《产品质量法》里可是有明确说法的。

如果是特斯拉车速太快,直接冲向大货车,汽车内部电脑是来不及做出紧急处理的,这种现象不可否认,除了智驾问题外,这次事故还有3大未解之谜。

一、夺命的“铁屁股”

这起事故,特斯拉是整个钻进了大货车的车底下,车头、车顶几乎被削平了,这种场面,行话叫“钻卡”,听着就让人毛骨悚然。

特斯拉汽车

为了防止这种惨剧,国家早就给大货车屁股后面定了规矩,必须得装个后下部防护装置,也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防撞梁”。

这玩意儿不是让你去撞别人,是万一有不开眼的从后面追尾,它能硬扛一下,不让小车整个钻进去,给小车里的人留条活路。

图片来源网络

可出事的那辆大货车呢?根据现场一些说法和网友们的火眼金睛,那防撞梁好像不太对劲。要么是压根就没装,要么就是装了个“样子货”,不合规,不结实,真到用的时候比纸糊的强不了多少。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大货车麻烦可就大了,不光是罚款扣分那么简单,事故责任怎么划分,都得重新说道说道。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那儿有个真材实料的防撞梁顶着,特斯拉就算撞上去,也不至于钻得那么深,驾驶员或许就能捡回一条命。

所以,这防撞梁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必须查个底儿掉,这也给所有跑运输的敲响了警钟:安全规定,那可都是血写出来的,不是跟你闹着玩的!

二、事故划分

大货车停在服务区,是不是规规矩矩停在车位里?有没有打双闪灯?车后头足够远的地方,放没放三角警示牌?

高速服务区

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的,视频中特斯拉是追尾方,按理说是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加上货车司机没有双闪和设立安全指示牌,货车司机很可能会承担次要责任。

不过对于事故的具体划分责任,还要等交警方面公布,如今杭州高速交警总队已经对这起事故进行了查询,对于责任划分只能等官方公布了。

图片来源《潇湘晨报》

三、科技是好东西,但谁来兜底“万一”?

汽车越来越智能,这本身是件好事,能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在某些情况下也能提升安全性。但是,凡事都有个度,尤其是涉及到人命安全的技术,更得慎之又慎。

现在的智能驾驶技术,说白了,还远没到能让人彻底解放双手双脚,躺平了享受旅程的地步。它更像一个“学徒”,能帮你打打下手,但真遇到复杂情况,还得老师傅亲自出马。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有些车企在宣传上,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自家技术的“神通”,什么“领先一代”,什么“遥遥领先”,恨不得告诉你买了这车就能实现“驾驶自由”。

对于技术的局限性、潜在的风险,却往往说得含含糊糊,甚至避而不谈。

图片来源网络

这就容易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高科技能包打天下,从而放松警惕,过度依赖。一旦发生意外,车企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用户操作不当”,这公平吗?

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另一面。

汽车厂家在追求技术迭代、抢占市场的同时,更应该把产品的安全冗余设计放在首位,考虑到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

不能光想着怎么让车子看起来更酷、跑得更快,安全,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负责。

对于开车的每一个人来说,不管你的座驾有多“智能”,安全带必须老老实实系好,开车的时候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双手不能轻易离开方向盘。

记住,任何时候,你才是车辆的第一责任人。那些花里胡哨的“自动驾驶”功能,现阶段听听就好,千万别把它当成救命稻草。

货车防撞梁

对于大货车行业来说,安全标准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防撞梁,关键时刻就是一道生死屏障。

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得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绝不能让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移动路障”在高速上横行。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汽车厂家,尤其是那些主打智能化的车企,请在宣传高科技的同时,也把技术的边界和风险讲清楚、说明白,别让消费者当了“小白鼠”,产品的安全,永远是底线。

当然,交通事故的认定和处理,本身就是个非常专业、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依靠交警部门的现场勘查、技术鉴定,才能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

图片来源网络

家属方面,保存好相关证据,比如车辆的EDR数据、服务区的监控录像,如果对事故原因有疑虑,及时申请对车辆安全系统和货车防护装置进行专业鉴定,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一步。

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堵塞漏洞,完善法规,提升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别让每一次的“学费”,都如此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