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因为结直肠癌住进医院,也有不少人永远走不出病房。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病,其实是能早发现、早处理、早预防的。

 

只要做一次肠镜检查,就可能在疾病还没变坏前把它揪出来。像中国工程院一位院士说的那样,一次肠镜,或能保六年没问题。

可是现实中,太多人一听说要做肠镜,立马摇头拒绝,甚至连门诊都不愿多问一句。为什么大家对这个检查避之不及?这背后,其实牵扯出的是对疾病、对身体、对医学认知的盲区。

大多数人等到肠道出血、腹痛、便秘越来越严重,才想着去医院看看。这时候,病可能已经不是早期了。

早期肠癌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哪怕长了一个一公分的息肉,也不会让你腹痛、腹泻或者便血。你每天正常吃喝拉撒,但身体里可能已经埋下了定时炸弹。

 

肠镜,就是检查这颗炸弹的最好方式。它不靠猜,不靠经验判断,而是眼睛看到哪里,就能诊断到哪里。医生会用一根带摄像头的软管从肛门进入,沿着直肠、大肠一路检查,有病变就拍照、取样,甚至直接处理。

很多人抗拒肠镜的核心理由,说穿了就是怕痛、怕尴尬、怕麻烦。这三怕,听上去合情合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现在的无痛肠镜,全程在麻醉下进行,病人根本不会有明显不适,醒来后检查已经结束。至于隐私问题,正规医院操作流程非常严谨,医护人员也都接受过专业培训,根本不会有你想象中那种尴尬场面。至于麻烦,和一次肠癌晚期住院治疗相比,肠镜只是小事一桩。

 

我接诊过一位五十三岁的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倍儿棒,爱锻炼不抽烟也不喝酒。他因为短期便血被老婆逼着来做肠镜,结果在升结肠发现了一个中等分化腺癌。

幸运的是,这个癌还在早期,没有扩散,手术切除后恢复得很好。术后他跟我说,如果不是家人坚持,他自己可能会一直拖,等拖到有症状,可能连手术机会都没有了。

有人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五十岁以下做肠镜是不是太早?其实不是。根据2023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正在年轻化,40岁以上人群就应该考虑筛查。

尤其是有家族史、长期便秘、爱吃红肉、缺乏运动的人,属于高风险群体,更不能掉以轻心。数据显示,每3个结直肠癌患者中,就有1个是从进展期息肉发展而来。这些息肉如果能在肠镜中被发现并切除,癌症就没机会发展。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还不太理解息肉到底是什么。通俗点说,息肉就像肠道内壁长出的小肉芽,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有一类叫腺瘤性息肉,它们是癌变的温床。

你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种子,环境合适、时间够久,它们就可能长成恶性肿瘤。研究表明,从腺瘤性息肉演变为结直肠癌,大约需要5到10年。

这就是为什么做一次肠镜可以“保你六年”,因为医生在检查中把这些种子提前清除,就像在地里把杂草连根拔掉。

除了癌症,肠镜还能发现很多重要的肠道疾病。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结核性肠炎、憩室病等,不少早期没有特异症状,只有通过直视内镜观察才能准确诊断。

 

有一项2024年发表于《中华消化杂志》的研究显示,在4万例常规肠镜中,约有12%的患者被发现患有非癌性但需要长期随访的肠道疾病。也就是说,肠镜不仅是查癌的工具,更是了解肠道健康全貌的重要手段。

我知道也有一些人担心肠镜会不会有副作用,或者增加穿孔、感染的风险。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在规范操作下,这类并发症的发生率非常低。

根据2024年国家消化病中心联合调研数据,全国近百万例肠镜检查中,穿孔率不到0.02%,绝大多数都能保守处理,无需手术。而且肠镜检查后,一般当天就能正常饮食、活动,恢复快、影响小,风险远低于其带来的收益。

 

现在的医疗技术,比过去进步太多。以前做肠镜不仅痛,还容易漏诊。现在配合高分辨率电子内镜、染色内镜、AI辅助识别系统,医生能更精准地发现微小病变。

2025年初发布的一项多中心对比研究指出,AI辅助下的肠镜检查,对10毫米以下病变的识别率提升了28%。这意味着,早期癌变的发现率更高,治疗窗口也更早。

我想说,肠镜检查不是某种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也不是医生吓唬你做的手段,而是实打实能救命的工具。对大多数人来说,该做的时候不拖,该查就得查。

尤其是年过四十、有家族史、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一定不能心存侥幸。你可能觉得自己每年体检都正常,但体检并不包括肠镜,很多隐藏的病变根本查不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假阴性。有些息肉位置隐蔽,比如长在盲肠或回盲部,普通检查可能看不到,只有通过全面的肠镜检查才能识破。

正因如此,选择一家设备好、医生经验丰富的医院进行检查非常关键。医生的判断、操作熟练度、息肉识别经验,都会直接影响检查的准确率。

我理解大家对肠镜的顾虑,但作为一名医生,我更希望你们把它当作一次主动掌控健康的机会。与其等着身体出状况再慌张应对,不如在安静无症的时候,主动为自己做一次体内“地毯式排查”。这不是矫情,是责任,是对自己的尊重。

如果你真的实在抗拒肠镜,还有一种方式叫粪便潜血联合FIT-DNA检测,虽然敏感性不如肠镜,但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使用。

 

特别是对于不适合接受肠镜的老年人或重病患者,这种筛查方式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只要条件允许,肠镜依旧是金标准。

说到底,身体不会说谎,它总会在某个时候、某个方式告诉你它出了问题。你越早听懂它的声音,未来就越能从容应对。

我不是在吓唬你,也不是在劝你立刻去医院,而是想告诉你,别再因为一时的不舒服,放弃了一个看见未来的机会。做一次肠镜,或许真的能换来六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