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烟动辄几十块,全国有3亿烟民天天"上供",可在2023却传出“亏损高达50亿”的消息,这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么多烟民,怎么还“供不起”中国烟草?

其实这里头有门道。中国烟草作为国家专营企业,2020年光交税就贡献了1.28万亿,相当于全国每花100块就有6块是烟民贡献的。所谓的"亏损50亿"就像大象掉了根毛,可能只是个别分公司业绩不佳,或者新型业务投入太大。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0年,部分地方烟草企业确实出现过小额亏损,但整体上,中国烟草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这个“亏损50亿”更可能是指利润没达到预期,或者某些方面的支出超标,而不是真的入不敷出。那为啥会有这种说法呢?这里面有四个因素:

1. 烟民队伍缩水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2010年成人吸烟率是28.1%,到2018年降到了26.6%。

相当于以前每100个成年人就有28人抽烟,现在降到了26人。别小看这2%的降幅,换算成人数相当于少了近千万烟民。

为啥会这样?

一方面,现在年轻人的健康意识提升,另一方面,公共场所禁烟令越来越严,再加上烟价年年涨,很多老烟枪都开始掐烟头了。

这对传统烟草市场来说,是个长期的威胁。政府还定了“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要把吸烟率降到20%以下,这意味着未来烟民还会继续减少。

2. 电子烟抢地盘

现在年轻人流行玩电子烟,觉得这玩意儿又酷又"健康"。加剧了这个领域规模的快速上升。比如2020年,中国电子烟市场规模大概15亿美元(约100亿人民币),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国内电子烟市场三年翻了三倍,虽然中烟也推出了"御烟"等品牌应战,但既要防着国外品牌抢市场,又得应对随时可能收紧的监管政策,这仗打得实在心累。

而且,电子烟的监管政策还不明朗,政府担心它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尝试尼古丁,可能会进一步收紧管理。这也让中国烟草在传统香烟之外的转型之路走得有点艰难。

3. 假烟走私猖獗

据估计,非法烟草占了全国市场的1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更高。相当于市面上每10包烟就有1包是假货或走私货。这些"黑烟"不用缴税成本低,卖得比正品便宜一半,每年至少让中烟损失上百亿。

那么,为啥假烟这么猖獗?一来是利润高,二来是监管难。

中国地盘大,边境线长,走私烟进来防不胜防。而且假烟的质量又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用劣质材料,抽起来味道差,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便宜才是硬道理。这直接抢了中国烟草的生意,每年损失的收入可能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4. 成本压力山大

中烟养着50万员工,全国建着几百个生产基地,光是发工资、修设备就要花不少钱。加上香烟定价里56%都是税,还要在烟盒印警示图,想做广告促销更是没门,利润空间就被越压越薄。

另外,为了跟上时代,中国烟草也在转型。他们投了不少钱研发“减害产品”,比如加热不燃烧烟草和电子烟,想抓住未来的市场。还有,他们在海外扩张,比如在印尼、巴西等地设厂,卖自己的品牌。但是,这些投资回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新产品研发得花钱,海外市场开拓也得花钱,还可能遇到当地政策限制或者文化差异。短期来看,这些投入可能会让账面不好看,甚至出现阶段性亏损。

而且,烟草销量还受经济环境影响。比如疫情三年很多人都面临收入减少,对香烟的消费需求下降,再加上通胀导致的原料价格上涨,这都对香烟的利润产生不小的影响。

19世纪末,外国烟草公司把香烟带进中国,后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烟草行业被收归国有,成了国家专卖。

后来,外资品牌想进来分蛋糕,但中国烟草牢牢守住了98%的国内份额。2020年,中国烟草实现1.28万亿的税利,相当于好几个省市的GDP。这钱被用来修路、建学校、搞基建,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之,“亏损50亿”这说法有点夸张,更多是局部问题或者利润下滑的缩影。中国烟草整体还是赚钱的,而且,目前也不缺钱,但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少。未来怎么走,就看他们怎么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