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原研药,卖出天价。

 

6 月 2 日,德国BioNTech生物公司以780亿元高价,将 抗肿瘤药物BNT327开发和商业权卖给了美国跨国药企BMS。

 

这笔高额交易看似与我们毫不相关,但谁都不会想到,这款药品其实是国内一家生物药企的创新成果。

 

只不过,早在几年前,国内这家药企就把BNT327的权益,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BioNTech。

 

如今,这相差几十倍的转卖价,让很多人为国内这家药企感到可惜。

 

 

 

让更多人担忧的是,一旦国内失去创新药的控制权,会不会出现电影《我不是药神》一样的情景。

 

普通人因吃不起国外高价原研药,只能接受悲惨的命运。

 

换个角度,既然国外存在不可控因素,国内众多生物科技药企为何不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说起这款抗肿瘤药物,可不比其他寻常药。

 

BNT327是一款针对肿瘤治疗的PD-1和VEGF双特异性抗体,也可称为BNT327双抗药。

 

在癌症肿瘤领域中,实际上给人造成最大危害的就是PD-1和VEGF,其中PD-1能使肿瘤细胞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VEGF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为肿瘤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而BNT327能双管齐下同时治疗抑制PD-1和VEGF这两个靶点。

 

更令人惊喜的是,体外实验表明,双特性抗体还有协同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能提升双特性抗体与PD-1、VEGF的结合能力达十几倍。

 

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治疗癌症中,人类有可能会使用这种双抗药,从而避免以毒攻毒,令人痛不欲生的化疗疗法。

 

同时也意味着,谁拥有了双特异性抗体药,谁就拥有了治疗癌症的话语权,说白了,就是控制生死的权力。

 

面对这种话语权,全世界各国都巴不得据为己有,但国内却有家药企不走寻常路,甘愿舍弃自己的创新成果。

 

2023年,普米斯创新研制出BNT327双抗药,公司编号为PM8002。

 

要知道,双抗药领域内的竞争异常激烈,然而PM8002当时在双抗药领域竟排在第一梯队。

 

没过多久,随着全球知名药企默克和GSK在双抗药临床试验中多次失败,PM8002反而凭借自身优异的临床数据,一度跻身全球前三。

 

也就在此时,德国BioNTech生物公司看中了米斯PM8002双抗药的巨大疗效潜力。

 

2023年11月,德国BioNTech以超过10亿美元的高价,买到了PM8002双抗药所有国外权益。

 

事实上,在此次交易中,普米斯只拿到了5500美元的首付款,后续款项还要根据PM8002的后续开发进展情况而定。

 

一旦一个公司动了卖的念头,就会步入“卖卖卖”的漩涡。

 

到了2024年11月,普米斯生物公司又以8亿美元的低价,将自己“贱卖”给了德国BioNTech公司。

 

这一次,不但原研药卖给德国人,连公司也成了德国人的。

 

相比PM8002未来研发的潜在风险,普米斯股东选择一次性拿走8亿多美元现金,完美离场。

 

仅仅过了几个月,在今年6月2日,美国 BMS出资111亿美元天价与德国BioNTech共同研制BNT327双抗药,开拓市场。

 

普米斯股东绝对想不到,PM8002竟会如此值钱。

 

回看这两次交易,单从投资额就能看出PM8002双抗药的巨大潜在价值。

 

在创新药方面,国内本就优势不足,普米斯本有机会为国内医药领域开拓助力,拿到生死控制权,却选择了半路卖掉,这实属让人遗憾,扼腕叹息。

事实上,普米斯卖掉PM8002双抗药也是情非得已。

 

众所周知,在创新药领域,不断融资才是一个创新药能从被研制出来,再到上市的关键,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

 

回看普米斯融资过程,从2020年起,普米斯每年至少有一轮融资。

 

2020年,第一轮融资是由联新资本带领的一众投资人投资;2021年,联新资本等一众投资人再次投资了第二轮;后面就有IDG资本等投资人的投资。

 

总计下来,普米斯一共融资4轮,总融资超过2.4亿美元。

 

 

 

四轮融资下来,从2021年到2023年之间,近3年没有普米斯的融资消息。

 

普米斯再次融资时,融资对象已变为国外的BioNTech生物公司。

 

从融资过程不难看出,普米斯陷入融资困境,创新药研发资金可能出现断裂,不得不寻求跨国药企的帮助。

 

其实,并不只有普米斯一家生物科技药企融资困难,国内整个创新药企的融资环境陷入了“寒冬”时刻。

 

据统计,2023年,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IPO领域,有32家企业融资到268.94亿元,到了2024年,仅有13家生物技术企业仅融资到55.45亿元,同比下降了近60%。

 

面对如此恶劣的融资环境,众多创新药企只能卖给跨国生物药企,从而渡过当下难关。

 

仅在双抗创新药领域,从2020年~2025年,据丁香园数据统计,有20家国内创新药企将双抗药卖给跨国生物药企。

 

来源:丁香园

 

在普米斯转卖双抗药之前,就有6家已经完成交易,其中还包括最大的竞争对手双抗药,依沃西单抗。

 

可能在普米斯看来,竞争对手都已经得到跨国融资研发,自己再不想办法就要退出创新医药舞台。

 

无论从自身资金困难,还是从当下BD(商务扩展)交易趋势来看,普米斯选择出海融资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也可能是当下国内创新药企无奈之举。

瑞宁康生物创始人说过:“当下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活下去。”

 

一个企业连最基本的活路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创新药,还谈什么未来。

 

在国内融资“寒冬”下,创新药寻求BD跨国交易无疑是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一种双赢局面。

 

事实上,很多跨国药企虽然在创新药领域纵横百年,但也要面临创新药专利到期的局面。

 

以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为例,其专利将在2026年到期,而诺和诺德凭借美格鲁肽专利在2024年全球收入达到280亿美元。

 

专利到期后,若没有新药专利更替,像诺和诺德一样的跨国药企,就要面临断崖式的营收。

 

为了避免专利到期带来的损失,跨国药企除了自制研发新药外,还会以一种风险更低的方式去投资一款创新药。

 

据统计,近一年,跨国药企在全球的并购中就已投入千亿美元,而国内药企在吸引海外的投资中,每年逐步攀升,近两年就拿到800多亿美元。

 

 

 

显然,中国创新药已是跨国药企目标之地,同时也是国内创新药企的新生机会。

 

跨国药企的融资不仅能让当下国内创新药度过融资“寒冬”,还能带领国内创新药企走向国际市场。

 

更重要的是,跨国药企的融资能为国内创新药带来再造血能力,为创新药的进一步突破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资源。

 

在国与国的链接中,双赢是出路,但也要考虑策略。

 

最佳的策略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而不是套现离场。

 

 

 

像传奇生物就和国外美国强生的合作模式一样,对于Carvykti的推广成果,海外营收五五分成,国内市场七三分成,传奇生物牢牢掌握主动权,真正实现双赢。

 

还有上个月,三生制药以一款SSGJ-707的双抗药物,直接拿走辉瑞公司400亿元,公司市值更是一路狂飙。

 

反观普米斯生物转卖拿钱离场,德国BioNTech收购普米斯后成为BNT327研发的主导方,而普米斯原团队只能沦为研发的执行方,彻底失去控制权。

 

换个角度来看,这不仅仅只是失去创新药的控制权,而是国内失去了控制生死的权力。

 

攻克癌症肿瘤本就极度艰难,若是这种极少的资源和控制权被国外抢占,高价药的窒息感只会让国内患病的普通人绝望止步。

 

对于国内创新药企而言,出海寻求生路必然不能马虎,但也不能忽略带有“国”字边界的长远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