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体检单上写着“脂肪肝”,心里第一反应就是:“完了,是不是要忌口一大堆东西了?”尤其是花生,经常有人听说“脂肪肝患者连一点都不能吃”,于是干脆碰都不敢碰。

其实这个说法有些夸张。花生本身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优质蛋白,适量吃对健康人没坏处,甚至对心血管有好处。
但问题在于脂肪肝人群往往控制不好饮食,花生吃多了,热量就超标了。
对于已经肝功能异常的人来说,这就可能成为加重负担的隐形杀手。所以关键不在于“能不能吃”,而在于“吃多少”和“怎么吃”。
不过,除了花生,还有几类食物才是真正需要格外注意的。因为这几样东西要是天天吃、经常吃,肝脏会越来越累,最终不仅仅是脂肪肝,还可能发展到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首先要警惕的就是油炸食品。很多人都喜欢油条、炸鸡、薯条、烧烤,这些东西香是香,但含油量极高。

举个例子,一块炸鸡腿热量就能接近300大卡,而且大多数油炸食品还会重复使用油,高温反复加热后产生的反式脂肪酸、自由基对肝细胞伤害特别大。
肝脏本来就是负责代谢脂肪的器官,如果长时间被这些垃圾油脂轰炸,就会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转氨酶升高。
很多脂肪肝患者就是在“离不开油炸”的习惯里一步步走向肝硬化的。
根据一项涉及两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那些长期每周吃油炸食品3次以上的人,脂肪肝的发病率比少吃的人高出70%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数据支撑的。
其次就是含糖饮料和高糖零食。这个在年轻人群体里特别常见,奶茶、碳酸饮料、蛋糕、冰激凌,几乎天天都有人在喝在吃。

殊不知,这些食物里大量的果糖会直接在肝脏代谢,短时间内超负荷,导致脂肪在肝脏沉积。
和葡萄糖不同,果糖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不会马上让人感觉到血糖高,但它会在悄无声息中把脂肪堆在肝细胞里。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每天只要喝500毫升含糖饮料,坚持一个月,肝脏脂肪含量就能上升10%以上。
很多年轻的脂肪肝患者看起来不胖,但其实就是“甜食型脂肪肝”,表面看没事,等到体检才发现转氨酶已经升高。
第三类需要注意的就是高盐食物。很多人以为脂肪肝和盐没关系,事实上盐吃得过多,会间接加重肝脏负担。

高盐饮食导致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肝脏缺血缺氧。
而且盐摄入过多会让人更容易吃下更多的主食和油脂,从而加剧热量过剩。像腌制品、咸鱼、火腿肠、泡面里的调料包,这些东西含盐量特别高,经常吃的话,肝脏和肾脏都要跟着遭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但实际调查显示,很多人每天能吃到10克以上。对脂肪肝人群来说,这几乎就是在推着肝脏往深坑里走。
还有一种经常被忽略的,就是所谓的保健补品。很多人一听说自己有脂肪肝,就开始各种乱补,喝保健酒、吃养生粉,甚至动辄几百块一瓶的护肝片。
问题是,这些东西大多数没有科学证据支持,有的甚至含有对肝脏有毒性的成分。比如某些“护肝草本”,里面含有马兜铃酸,这种成分早就被证实有强烈的肝肾毒性。

还有一些补品里添加了激素,吃了短期看似有精神,实则让肝脏代谢压力成倍增加。
医生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中年人,本来只是轻度脂肪肝,结果因为长期吃来路不明的保健品,最后转氨酶飙到几百,检查时已经出现药物性肝损伤。与其花冤枉钱买这些补品,还不如老老实实调整饮食作息。
很多人会有疑问,那脂肪肝到底能不能完全恢复?
答案是可以的。脂肪肝不像肝硬化那样不可逆,在早期阶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完全有机会恢复正常。

首先就是控制体重。体重每下降5%到10%,肝脏里的脂肪含量就会显著下降。其次是坚持运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坚持3个月,也能让肝脏脂肪减少20%左右。
而且运动不光是消耗能量,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这些对肝功能都是好事。
饮食方面,不是完全不能吃肉,而是要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鱼类、鸡胸肉、豆制品,既能提供营养,又不会增加肝脏负担。
在笔者看来,脂肪肝的关键不是怕吃这个、怕吃那个,而是能不能管住整体的热量和油糖摄入。
花生能不能吃,答案是可以,但必须适量,比如每天一小把,不油炸、不加盐,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天天下酒吃一大盘花生米,再加上炸鸡啤酒,那肯定是害肝的。

真正危险的其实是那些大家明知道不健康还天天吃的东西——炸的、甜的、咸的、乱补的。
总的来说,脂肪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体检发现了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找偏方,也不是一刀切什么都不敢吃,而是先从最基本的饮食习惯入手,把那些真正伤肝的食物从餐桌上拿掉。
与此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才是保护肝脏的长久之道。

换句话说,别再纠结花生能不能吃,真正要警惕的,是那几样让肝脏一点点被拖垮的东西。希望每个有脂肪肝的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早点做出改变,不要等到肝功能真的受损了才后悔。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