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常常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其实,这种说法明显低估了秦始皇陵的重要价值。因为秦始皇陵里实在是埋藏了太多的奇迹。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秦兵马俑长剑(圈个有用),其实就是个伟大的军工奇迹。为什么这么说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秦兵马俑长剑到底有多神?

先说结论啊!秦兵马俑长剑作为一把青铜剑,含锡量高达20%以上,剑身却又细又长,作为兵器来说这实属有点离谱。但也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是一碰就断的样子货。根据2010年最新学术的观点,秦兵马俑长剑是可以上阵砍人的实战兵器。

第一部分:秦俑青铜剑只是好看的“花架子”吗

据统计,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一共出土了秦代青铜剑22把,其中残剑5把(2011年数据)。这些青铜剑按类型被分成了3个型号,长度达到了惊人的81-93.8厘米不等。其中一把比较有代表性的青铜剑,现存于国家博物馆。

这把剑,通长90.80厘米,剑身长71.70厘米,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面剑。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近锋处有一段束腰,茎截面近似椭圆扁体。这把剑身和茎一次铸成,表面呈青白色,菱形格,并配有鼻形璏[zhì]。

 

这把青铜剑也因纪录片《复活的军团》而为世人所熟知。而最让世人惊叹的是,它苗条修长的剑身,居然达到了90多厘米的长度。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拥有苗条剑身的青铜剑因为材质原因没法做太长。比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才长55.7厘米,比秦兵马俑青铜剑短了30多厘米。

而其他文明时期的青铜剑,但凡要想做得比较长,就只能增大剑身的宽度,做得比较粗大笨重,不方便挥舞。因此,在当时能造出又细又长的秦兵马俑青铜剑可以说是个奇迹。

 

 

因此,当秦兵马俑青铜剑出土后,学术界和网络上就陷入了“挺剑派”和“倒剑派”的争论当中。

“挺剑派”表示,秦兵马俑青铜剑,非常坚韧,长度惊人,利于实战,甚至采用了镀铬等先进工艺,横扫千军,所向披靡,所以能“千年不腐”,并“远胜六国铁剑”。

而“倒剑派”表示,秦兵马俑长剑是含锡量20-30%的高锡青铜剑,在这个含锡量条件下,青铜虽硬但脆,因此秦兵马俑青铜剑实战中,敌方随便拿一件什么兵器,甚至一个普通木棍,也能把秦剑打断”。

▲兵马俑青铜剑,到底是废铜冥器,还是真正的青铜宝剑?

青铜长剑断裂这事,究竟是无端臆想,还是有真凭实据呢?

历史上还真一把著名出土青铜剑断裂事件,不仅断了,还断成了三节。

 

1972年初夏,安徽省南陵县三里乡吕山村的村民,在村后挖土平整晒谷场时,意外挖出一把青铜宝剑。挖出时宝剑仍金光闪闪,引来在场村民围观争抢,结果在争夺过程中,不慎将剑身断成三段。这把剑就是吴王光青铜剑。

后来宝剑虽然得以修复,但还是可以看出明显的破损痕迹。

 

这把剑和越王勾践剑都属于吴越式青铜剑,但吴王光剑更长,其剑身通长77.3厘米。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青铜剑身越长越容易断裂。除此之外,安徽博物馆也曾发生过青铜剑摔断的事故。

 

▲吴王光剑整体

 

 

▲吴王光剑剑身

同时,结合秦代墓葬出土大量钢铁刀剑的情况,以及秦代青铜剑和铁剑的相似形制,

由此有观点认为:秦兵马俑青铜剑,很可能是以钢铁武器为原型的冥器。

不过总是有新的研究发现,推翻你已有的认知,带来知识与概念的更新换代。

第二部分:为什么说秦青铜长剑可以作实战武器

秦兵马俑青铜剑,难道是以钢铁武器为原型的冥器吗?

实际上,无论是“挺剑派”还是“倒剑派”的学术观点,都已经相对陈旧了。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因此才会拿着陈旧的学术观点来吵来吵去。

从2010年开始,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考古所及秦始皇陵博物馆,采用新仪器对秦兵马俑青铜剑进行了全新金属分析,得出许多新的权威研究结果:

首先,是高锡青铜淬火工艺

按之前“倒剑派”的说法——金属学理论中,青铜含锡量超过20%时,抗拉强度迅速减低,塑性很差,所以才有秦剑“塑性”仅有1%,是一根脆锡青铜条的说法。但这一说法,是建立在秦兵马俑青铜剑是完全一次性铸造成型,没有经过任何淬火、退火等热处理工艺的基础上的。

而2011年,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持,发表在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上的研究论文显示,新测试的一批秦兵马俑青铜剑,尽管仍是高锡青铜,但全部采用了铸造后淬火或退火的工艺!

▲一件新测试的秦兵马俑青铜剑金相,呈现铸后淬火态

高锡青铜经淬火处理后,具有良好性质的金相结构马氏体被保留下来,使青铜的抗拉强度有极大增加,并提高了延伸率,使得高锡不再只是硬且脆的“花架子”。

最早运用高锡青铜淬火技术的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的吴地,随后技术传入楚地,战国江陵楚墓和峡江地区的巴人墓葬中,都发现了淬火了的楚式青铜剑。秦兵马俑青铜剑在采用了类似的技术,让看上去脆而无当的高锡青铜,成为了性能良好的实用武器。

▲战国淬火青铜兵器的金相

▲江陵楚墓的青铜淬火楚式剑

其次,优异的复合锻造工艺

秦始皇兵马俑青铜剑除了采用淬火工艺外,还采用了一种使青铜剑更能运用于实战的铸造技术,既青铜复合剑铸造工艺。(有观点认为,后世风行整个东亚的夹钢锻造技术,就是源自于此)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工匠曾为了使青铜武器兼顾韧性和硬度,将两种不同含锡量的青铜材料结合在一起来铸剑。他们用坚硬但脆的高锡(含锡量20%以上)青铜铸造剑刃,用软且韧的低锡青铜(含锡量8-14%)制作剑脊,然后利用榫卯结构,将剑脊与剑刃铸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再对剑脊进行均匀化退火,使得剑脊更有韧性。

这种手法铸造出来的青铜复合剑,既有锋利坚硬的剑刃利于刺杀,又有韧性好的剑脊保证在实战中不易折断,堪称先秦青铜剑中性能最优异的一种。

之后,这种技术流传到了齐国和楚国。

▲海南省博物馆藏越王亓北古自作用青铜复合剑

▲青铜复合剑的金属成分

由前剑桥大学考古研究院教授,现伦敦大学教授——马科斯·马丁农·托雷斯(Marcos Martinón-torres)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李秀珍,于2011年主持的研究分析显示,秦兵马俑青铜剑一样采用了这种“先秦最优异”的铸造技术,只不过“画风”与吴越技术不同。

▲兵马俑青铜复合剑

秦兵马俑青铜剑的剑心是一个似长方形的合金条,采用低锡青铜制作;以高锡青铜为材料的剑刃部分则其后铸上去的,并将合金条完全包裹。

而与吴越-齐-楚式青铜复合剑不同,秦兵马俑式青铜剑从外观上很难看出采用了复合技术,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依旧采用一体铸造工艺。

但其实,秦兵马俑青铜剑拥有在实战时的良好性能——剑心韧,剑刃坚。

同时,电子显微镜研究还发现,秦兵马俑青铜剑进行了细致而繁琐的打磨抛光,来增强杀伤力,且“完全是机械打磨”。所以,中英考古专家均认为,秦始皇陵的青铜剑“无疑是作为极具杀伤力的实战武器来制造的”。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的秦青铜长剑等武器打磨痕迹

▲秦兵马俑青铜长剑是按实战工艺制造的利器

甚至所谓的“高锡青铜”材料的观点,都可能是旧式实验仪器的局限性所以导致的。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分析中国战国青铜剑就发现,原本测定的剑刃的含锡量高达23%,但经英国专家用中子衍射法进行大范围测量后,发现该剑剑刃部分的含锡量其实只有16%左右,属于很正常的青铜合金比例。因此,连那些被人们判断为“不能用于实战”的先秦高锡青铜剑,可能也只是被有局限性的实验方式造成的假象罢了。

 

▲英国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分析的中国战国复合青铜剑,出土于湖南省,采用了与秦式剑不同的青铜复合制作工艺

所以,基于2010年以来的新研究结果,秦兵马俑青铜剑不仅不是传统“倒剑派”口中的冥器模型,而是采用了高锡青铜淬火和复合铸造法,两大战国青铜兵器巅峰工艺制作的利器。除开钢铁兵器,中国土地上再也找不出比秦兵马俑青铜剑更好、更能用于实战的青铜武器了。

 

第三部分:秦始皇为什么选择了青铜铸剑

再全力以赴的青铜也打不过单手操作的王者。

即便是最好的淬火青铜复合剑,也只是青铜武器的巅峰水平,与燕下都乃至汉代甚至一些秦墓出土的钢铁长剑相比,在实战性能上还有差距。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不选择陪葬铁长剑,而要选择精心制造的青铜长剑呢?

原因据推测可能有亮点:

第一,高锡青铜淬火后容易呈现出美观的黄金色,作为始皇帝“阅兵部队”的仪仗武器使用正好,如同罗马禁卫军长期使用希腊式肌肉甲;

第二,高锡青铜经淬火、镀锡后可能更耐腐蚀,剑桥大学考古系研究显示,秦兵马俑青铜武器可能并未掌握所谓的镀铬防腐工艺,而是依靠高锡青铜和随后的淬火、镀锡来防腐,因此比钢铁兵器更适合地下陪葬的冥器。

因此,秦始皇陵用青铜复合长剑作为兵马俑的武器,除了彰显皇帝用精良实用器陪葬的国力外,也是考虑防腐和美观多重因素的结果。

 

简单说,秦始皇这个超级手办王,要是放到现代绝对是网游中的超级氪金大佬,要买无数华丽的皮肤,而且还要有实际属性,为此烧多少钱都无所谓!而对青铜武器美观的需求也贯穿于战汉时代。(战国器物形制多延续到汉代,如出土信息不明确,很难断代。所以收藏界和学界把战国末年到汉代这漫长的时代统称战汉)。毕竟对于土豪来说,陪葬华丽又能实用的昂贵青铜剑才是实力的象征,穷人才陪葬铁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