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黛西;本文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ID:tf1bing)
前阵子,树洞收到了一个姐妹儿来递的小纸条。
她说儿子现在6岁,有时候不小心撞坏了东西,或者牛奶撒了,或者他看到爸爸开车被刮蹭了、停车被交警贴罚单了,他就失控崩溃,好像天塌了一样,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
可是大人并没有因为他搞砸事情批评贬低他,相反都是马上安慰他说,没事的,收拾好就行了,你不是故意的,你不用在心里响10个警笛。
但是没用。
她想不通,一个平时很少发脾气、老师父母的话也能听进去的“好孩子”,怎么一遇到突发状况就那么drama。
她问我,是不是父母哪里没做对,导致孩子动不动就“自暴自弃”。
首先想和你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你的回应方式,已经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父母模范了!
接受不了自己搞砸事情、一出差错就崩溃自责,这个年龄挺常见的。
不过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些根本不属于他的锅,像爸爸开车被剐了啊,违规停车被贴罚单了啊,他也会自责,好像他欠整个世界的。
我觉得,他内心有一种“情绪代偿”的意识。
他可能会想,如果不是为了开车带我出来玩,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如果我足够好,就能让爸爸妈妈不烦躁、不难过。
这是很多性格敏感孩子的本能反应,饼饼有时候也会这样。
他们不是搞不清楚事情的因果逻辑,只是情绪边界感有些模糊。
很多敏感的孩子,只要一感受到周围的紧张气氛,他们就会迅速接锅。
恨不得把大人的烦躁、无奈,全都收进来。
但收进来了,他又没法处理消化,于是就崩溃了。
这是一种共情过度+控制无力。
所以要让他们知道,生活有时候就是混乱的,你不用修好它,更不用为一切负责。

“敏感”不是个负面标签。
它不等于玻璃心、神经脆弱,只是这类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太多、太深了。
别人说句气话,一般人只听到了气话本身,但他们听见了语气、表情、背后的情绪、场景氛围。
你说这是性格缺点吗?
当然不是,这是性格特点。
而且这个特点,会在很多时候成为你的优点,这是老天给的礼物。
只要你不急着把它“矫正掉”,而是教孩子怎么跟它相处、释放,这是一种天赋!
现在很多新研究也表明,情绪颗粒度细腻、对世界有高度感知力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创造力。
当你安慰一个高敏感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跟你没关系”,他就算听进去了,情绪也没法马上从应急模式里退出来。
因为这不是讲一两句道理的问题,情感边界是一个长期问题。
他内心太怕混乱、怕责备、怕自己不被爱,所以模糊了界限,这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责任说得尽可能具体一点:
车蹭了,是因为爸爸开车没注意/路上车太多了/对方司机的问题,不是因为你。
妈妈今天心烦,是因为上班遇到一个小可爱,不是你惹的,是妈妈本来状态就不好。
我也会主动在饼饼面前这样划清情绪责任,建立情感边界,现在她终于不会见我难过就比我还难过了,而是会先问我一句:妈妈你难过是因为我还是别人?


你说儿子平时很少发脾气哭闹,也能听进去道理,就是想不通怎么一遇到突发状况就崩溃。
我觉得挺正常的,越是平时被认为“好孩子”的娃,越怕出错。
因为他们心里有个信念:我不能出错,我一错,就会让别人失望。
“好孩子”背负了更多期待,在他们心里内化成一种“我必须做得好”的规则。
当他出了差错,他会比别的孩子更崩溃,因为他面对的不只是差错这个课题,还有“好孩子人设保不住”的课题。
所以摔坏了东西,父母还没说啥呢,他先立马倒地,哭天喊地。
搞砸了一个小事,父母也没责怪,他就说自己完了完了,我没用,我干什么都不行。
这些自暴自弃的话,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我自责,因为这样别人就不好怪我什么了。
很多人觉得,这是抗压能力差的表现,要教他们情绪稳定、坚强、冷静。
但我不这么觉得。
内心强大不是硬扛出来的,而是允许自己表达情绪,允许自己崩溃,但也知道怎么走出情绪。
对这类孩子,最好的安慰不是“别难过”,而是“我理解你的难过,我知道你心里肯定不好受”。
最好的引导也不是“不用心里响10个alarm”,而是“上次爸爸把牛奶撒了,他比你还慌呢!”。
让他明白,人人都会捅娄子,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捅了娄子,搞砸了事情,也一样值得被爱。
写给敏感的小孩,也写给心里住着敏感小孩的大人们。❤️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