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重阳节,敬老爱老成为社会主题,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再度引发关注。在众多困扰中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带状疱疹因其剧烈的疼痛和潜在的长期后遗症,尤为值得警惕。为何老年人更易“中招”?如何及早识别与科学防治?疫苗接种是否安全有效……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胡云峰,他表示通过科学认知、早期预防与及时干预,公众能有效降低其危害。

免疫衰退是主因,老年人成高危人群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龙、蛇缠腰、生蛇等)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胡云峰指出,带状疱疹的高危人群以中老年及免疫力较差者为主。50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是其主要高风险人群。

他解释道:“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如同身体的‘防御军队’,会随年龄增长而功能下降——无论是免疫细胞的数量还是战斗力均大打折扣。”此外,熬夜、精神压力、过度劳累,或患有潜在肿瘤、慢性疾病等,都可能进一步削弱免疫力,导致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一次感染非终身免疫,部分人群可能复发

针对“得过一次是否终身免疫”的疑问,胡云峰表示,多数患者康复后不会复发,但部分免疫系统严重低下者仍可能再次感染。他特别提到近年来的新趋势:“随着肿瘤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患者的带瘤生存期延长,但在药物作用或疾病影响下,免疫系统持续受抑制,导致带状疱疹复发病例逐渐增多。”这一现象提示,慢性病患者及长期服药人群需格外注重免疫力的维护。

疫苗接种是首选预防手段,但需评估基础疾病状况

在预防策略上,胡云峰明确将疫苗接种列为首选措施:“疫苗相当于模拟一次轻微感染,能有效激活免疫记忆。”

他同时强调禁忌证评估的重要性,一般有3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对疫苗成分过敏者,不能接种该疫苗;二是如果患者处在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或者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建议暂缓接种;三是对于患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是免疫抑制疾病,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若基础病控制良好、身体状况稳定,则可正常接种。

尽管疫苗无法提供百分之百的防护,但能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减轻症状程度。胡云峰比喻道:“接种后即使感染,病程也可能仅如短暂感冒,远轻于自然发病。”

警惕“先痛后疹”,抓住黄金72小时治疗窗

早期识别症状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胡云峰描述典型发病过程:“在劳累、压力等诱因下,身体局部可能出现跳痛、抽痛等神经放电式疼痛,数日后该处皮肤会长出簇状红疹,迅速发展为水泡。”他特别提醒,老年人多以疼痛为主,年轻人可能更易表现为瘙痒。若疼痛早于皮疹出现,患者常误挂其他科室,如胸痛就诊心内科、腿痛就诊骨科。“专科排查是必要的,但若未发现器质性问题,需警惕带状疱疹,及时转诊皮肤科。”

胡云峰强调“黄金72小时”原则:“发病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佳,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

胡云峰呼吁公众关注高危信号:疱疹发生于头面部、颈部的特殊区域;患者年龄超过70岁;皮疹范围广泛或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均需立即就医。“这些情况可能引发角膜炎、听力障碍甚至脑炎等严重并发症,尽早干预至关重要。”

时值重阳节,胡云峰为银发族送上贴心建议:“人体老化不可避免,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此时更应‘悠着用’身体。节日期间若因家人团聚兴奋而熬夜、登山、过度劳累,可能打破免疫平衡,诱发疾病。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稳定情绪,是守护免疫力最朴素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