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明明是日本品牌,却在中国市场年赚1046亿,销量碾压农夫山泉,甚至还被无数中国人当成“国货之光”

那这个潜伏30年的日本饮料巨头究竟是谁?它又用了什么“障眼法”?

 

在很多超市货架上,有一种披着中国风包装的“乌龙茶”,让人们误以为它是国产品牌,可拧开瓶盖后,一行若隐若现的“株式会社”小字,却暴露了它的真实身份。

三得利株式会社深谙东方审美之道,产品包装采用简约的汉字设计,茶汤颜色刻意调制成中国传统乌龙茶特有的琥珀色,甚至连广告中出现的都是中国山水画元素。

这种从视觉到文化的全方位本土化策略,让超过七成消费者误以为这是国产品牌。

 

在营销策略上,三得利更是将"健康概念"玩转到极致。

早在2000年初,当中国饮料市场还在追捧甜味茶饮时,三得利就率先打出"无糖"旗号。

他们聘请营养专家站台,在各大健康论坛投放软文,将"喝无糖茶=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植入消费者心智。

 

2015年后,随着健身热潮兴起,三得利又精准捕捉到年轻人群对"零卡路里"的需求,推出系列营销活动。

最令人玩味的是其定价策略,在日本本土,三得利乌龙茶售价折合人民币约12元,而在中国长期维持在5-6元区间。

这种看似"亏本"的定价,实则是为了压制农夫山泉等本土品牌的发展空间,通过供应链优化和规模效应,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毛利率仍保持在60%以上。

 

从包装设计到健康营销,从文化嫁接再到价格博弈,这个日本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每一步算计都精确到令人心惊。

当消费者为"无糖健康"买单时,可曾想过这瓶茶饮背后隐藏的商业心机?

 

1921年的日本大阪,一家名为"寿屋"的小酒坊正在酿造一种奇特的酒品,创始人鸟井信治郎将西方波特酒进行改良,去除其涩味,加入甜味剂,创造出符合日本人口味的"赤玉波特酒"。

这款酒很快风靡全日本,为这家小作坊积累了第一桶金。

 

1967年,"寿屋"正式更名为三得利,开始多元化布局,1981年,三得利敏锐捕捉到日本茶饮市场的空白,推出首款瓶装乌龙茶。

为凸显产品正宗性,他们特意在包装上标注"使用中国福建茶叶",并打出"皇帝御用茶"的营销口号,这种借力中国茶文化的策略立竿见影,产品迅速打开日本市场。

 

1997年,三得利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初期水土不服的困境没有让这个日本品牌退缩,反而促使其调整策略。

他们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无糖"概念接受度不高,便采取"长期培育"战术:持续投入健康理念宣传,耐心等待市场成熟。

 

2010年后,随着中国消费者健康意识觉醒,三得利终于迎来爆发式增长。

2015年,三得利推出"黑乌龙茶"系列,宣称具有"分解脂肪"功效,虽然相关宣传后来被要求整改,但这款产品已成功抢占消费者心智。

2020年,三得利中国年营收突破千亿大关,将统一、农夫山泉等本土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在中国饮料市场的暗战中,三得利对本土品牌实施的是一套精密的"温水煮青蛙"战略。

这个日本巨头不靠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温和却致命的商业手段,逐步挤压国产品牌的生存空间。

 

2013年的夏天,华东地区的便利店冰柜里突然出现一个奇怪现象:三得利乌龙茶以每瓶4.5元的促销价长期铺货,这个价格比成本价还低15%。

同期,农夫山泉的东方树叶被迫将零售价从5元下调至4元,这种看似平常的促销背后,是三得利利用母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进行的战略性亏损。

据业内人士透露,仅2013-2015年间,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补贴投入就超过20亿元。

 

在渠道控制上,三得利展现出更精明的布局,2016年起,他们与7-11、全家等连锁便利店签订独家陈列协议,要求将三得利产品放在冷柜最显眼的位置。

同时,三得利买断了华东地区80%写字楼自动贩卖机的黄金位置,这些举措让新兴国产品牌几乎找不到展示空间。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供应链端,三得利早在2005年就与福建茶叶基地签订20年长约,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锁定优质茶源。

 

当2018年农夫山泉试图扩大东方树叶产能时,发现市场上60%的特级乌龙茶原料已被三得利控制,这种上游资源的垄断,直接卡住了国产品牌的咽喉。

在营销战场,三得利的手法更为隐蔽,他们每年投入数亿元赞助马拉松、瑜伽等健康活动,将品牌与运动生活方式深度绑定。

 

当元气森林试图以"0糖0脂"概念突围时,三得利立即发动媒体攻势,质疑代糖的安全性,这种降维打击让新兴品牌难以招架。

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饮料行业的深层困境,而文化自信的缺失或许是最致命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