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呀!这玩意儿煮汤会不会把派出所招来?”
最近,安徽一位大姐在河边挖野菜时,意外发现了些长得像海蛏子的生物。

她随手拍视频发上网问“能不能煮汤”,结果评论区直接炸开了锅——有人喊“快住手”,有人表示这种淡水蛏子是保护动物,如果“吃了要戴银手镯,甚至还有可能坐穿牢底”!
不就是几颗河蚌吗,真有网友们说的这样严重吗?

3月29日,来自安徽的博主@柏琳家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并配文字说道:挖野菜的时候,河边看见好多长长的河蚌,长的像蛏子一样,不知道能不能吃。

据了解,这位博主当天正在附近挖野草,后面到河边清洗野草的时候却在河边发现了一排细长贝壳,乍一看像极了海鲜市场的蛏子,并且河床上还有很多孔洞,看起来就像是它们的家。
河里怎么会有海货?
好奇之下,这位博主也是随手从泥土中拔了几个,拍下视频发到网上求助,她又接着去挖野菜了。

这条看似平常的求助视频,却像一块被丢进湖泊的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江苏一位网友说道:淡水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领银手镯一副!

广东一位网友留言道:我们那里叫义河蚶,二级保护,有的比你手里的大点,肉取出用刀拍断筋膜,切丝做汤或者炒!
博主对此也是回应道:真没吃,我们这边没有吃河蚌的习惯,河边好多,没人吃。

就在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觉得吃了要“坐穿牢底”的时候,一位安徽本地网友却这样说道:这叫蚬子,淡水,喜欢河沙中生存,是一道美食,安徽这边淮河岸这个季节都在吃,像这么筷子这么长的,一个得10块左右,确实不允许吃,但我们这边到了这个季节都在吃这个!
估计也是看到很多网友说野生的不能吃,博主这样问道:是不是有养殖的?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朋友都还是云里雾里的,这玩意儿的确长得像是海里的,可它又确实是淡水里面的,并且它的来头还不小。
别看淡水蛏长得像海鲜市场的廉价货,它可是实打实的“水中大熊猫”。
这种我国特有物种1973年才被首次发现,外壳薄得跟纸片似的,两头永远合不拢,靠伸出来的吸管进食排泄。
并且它们对水质的要求极高,活脱脱的“水质检测机”!

这些年淡水蛏的现身总能惊动学术界:2022年江苏洪泽湖发现每平方米60只的种群,2023年广西横州郁江边一铲子能挖四五只,安徽巢湖去年也首次记录到它们的踪迹。
科学家们激动得直搓手——这些“环境质检员”的出现,说明咱们的河水真变干净了。

但普通老百姓哪分得清淡水蛏子和普通河蚌?
在武汉,有博主把淡水蛏子拔出来又插回去拍视频,评论区立刻跳出“银手镯警告”。
在洪泽湖,周边村民把刚露头的淡水蛏当野菜挖回家,急得渔政部门连夜拉警戒线。
这场景像极了段子手说的:“你以为是加菜,其实是加刑期。”

“我就捡几个贝壳,至于吗?”
还真至于!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轻则罚款重则五年以下有期。
去年湖北有位姑娘在河边拍淡水蛏视频,网友集体@网警的架势,活脱脱现实版“朝阳群众”。
更扎心的是,淡水蛏的“刑量”比熊猫还狠——吃熊猫判十年,吃它判五年,但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这玩意儿受保护!
不过牢记“长得丑,判得久,长得怪,判得快”就准没错,大家觉得呢?

对于此事,大家还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
大家有见过或者吃过这种淡水蛏子吗?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