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Susumu Kitagawa)特别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M·亚基(Omar M. Yaghi)教授,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构造体”(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

当地时间当晚8时(北京时间晚7时),北川进教授在京都大学召开记者会。他在发言中首先感谢瑞典科学院的评审及各界的祝贺,也向长期支持他的同事、学生与家人表达诚挚谢意。他表示,科研道路并不平坦,但正因如此,能够获得这项殊荣倍感珍惜与感动。

北川教授回顾了自己研究的关键时刻。他提到,1997年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有关MOF的成果时,曾遭到质疑。那段时期,他住在条件简陋的旅馆里,心情复杂,但他始终坚信研究的科学价值,并决定“无论结果如何,都要走到底”。正是这份信念,使他最终完成了这一在材料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谈及科研初心,北川教授说自己自幼热爱自然科学。尽管化学研究需要大量记忆与耐心,但在原子与分子层面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令他着迷。当被问到如何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时,他笑言自己“从未觉得挫折”,因为只要研究问题足够有趣,就能支撑自己不断前行。即便早年经费和仪器都十分有限,他仍坚信“有创意的想法比昂贵的设备更重要”。

记者会上,北川教授接到了日本内阁科学技术担当大臣城内实(Minoru Kihara)与文部科学大臣阿部俊子(Toshiko Abe)的祝贺电话。他在通话中感谢政府支持,同时也提出了对日本科研制度的中肯意见。他向城内大臣指出,日本科研人员与海外同行之间的薪酬差距明显,应建立让优秀研究者获得合理回报的机制。而在与阿部长的通话中,他强调应保障年轻学者有充分的科研时间,并呼吁政府加强研究支援体系与科研助理培训。

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北川教授以储存甲烷等气体的钢瓶为例,幽默地表示“对气体寄予越来越大的期待”。他解释,利用团队开发的MOF材料,可以制造出更轻便、安全且高效的储气装置,这在能源储运及灾害应急领域都具有潜在价值。

北川教授透露,自己是在当天下午5点半左右,于研究室接到来自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电话通知。他最初以为是推销电话,直到确认身份后才意识到自己获奖,当下“非常吃惊,也有些不敢相信”。

北川进教授长期致力于无机化学与配位空间化学研究。他利用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间的配位键,成功构筑出具有纳米级规则孔道结构的新型多孔材料——多孔性配位高分子(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PCP),即金属有机构造体(MOF)。1997年,他的研究团队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证实此类材料能高效吸附和储存气体,如氢气、甲烷等,为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了全新的化学途径。此后,MOF材料在气体储存、分离与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材料科学的重要前沿。

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京都市,1974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并于同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后任教于近畿大学、东京都立大学,后回到京都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京都大学理事、副校长兼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他曾获得日本紫绶褒章、日本学士院奖、江崎玲於奈奖等多项荣誉。

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江崎玲于奈在得知消息后,通过媒体表示祝贺。他指出,这是首位曾获江崎玲於奈奖的科学家再度摘得诺贝尔奖,认为北川教授所创造的MOF材料具有“划时代意义”,将持续影响未来的科学与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仅隔一天(今年10月6日),京都大学校友、大阪大学教授、免疫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1951年1月19日出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获得该校第6位日本籍科学家。

坂口志文是京都大学医学博士(京都大学),1999年担任京都大学教授。2007年担任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所长。2011年至今担任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教授。他于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参见

京都大学简称京大,是一所位于日本京都的国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京大前身是日本第二所旧制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1897年),2017年获选为首批顶尖大学“指定国立大学法人”。

作为日本最高学府之一,京大的科研实力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日本“科学家的摇篮”,亦为京都学派的发祥地。学术排名世界30强。该校有21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正式校友或教职员共13位)、2位菲尔兹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及5名日本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