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这回算是撞上了“硬钉子”。

3月11日,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正式约谈沃尔玛,原因很简单:

沃尔玛妄图把美方加征的关税成本,强行转嫁给中国供应商。

这招一出,直接引爆了中国供应链的不满,也让中方坐不住了。中方的态度很明确——想搞单方面霸凌?没门!

 

1,沃尔玛的如意算盘:甩锅中国供应商

拜特朗普政府所赐,额外关税抬高了进口商品成本,沃尔玛自然不愿自己吃亏。可它又不敢把这部分成本加到美国消费者头上,怕失去市场竞争力。

于是,它决定耍个“巧招”——强迫中国供应商降价,变相让中国企业为美国的关税政策买单。

这是什么逻辑?

“美国政府给你上了税,你中国企业自己想办法扛着吧!”

沃尔玛摆明了是想空手套白狼,问题是,中国供应商可不是“冤大头”,这笔账怎么算,都不该由中国企业和中国消费者来买单。

 

2,霸王条款?中国供应商没那么好欺负!

沃尔玛这一手,看似能短期稳住利润,实则风险巨大。

合同呢?供应链规则呢?

商业合同讲的是公平交易,沃尔玛现在搞“临时加条款”,让供应商无条件降价,完全违背市场交易秩序。

供应商凭啥给你兜底?

供应商也有生产成本,原材料、人工、运输哪个不涨?沃尔玛一句话就让人降价,这不是耍无赖吗?

真的降价,估计沃尔玛损失更大。

供应商真要被压得没利润了,直接退出,供应链断裂,受伤最重的还是沃尔玛自己。

供应商不是沃尔玛的“血包”,更不会任人宰割。

3. 中国商务部“约谈”释放强烈信号:别以为中国市场和中国人好欺负

沃尔玛这一手,玩得确实恶心,但它忘了最关键一点——

中国市场不是你能随便撒野的地方。

第一,政府正式约谈,警告意味明显

商务部出手,意味着事情已经上升到了监管层面。约谈只是第一步,如果沃尔玛执意如此,接下来的动作,可能就不止是“谈谈”这么简单了。

第二,中国市场不会惯着外企耍流氓

过去H&M、耐克等品牌,触碰了中国底线,市场反应是什么?

消费者用脚投票,供应商转向别的客户,最终企业自己吞下苦果。

沃尔玛如果以为自己“无可替代”,那未免太自负了。

 

第三,供应链反制,外企自己先疼

沃尔玛压供应商,中国供应链不是没有别的选择。如今国内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转向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

如果沃尔玛真敢一意孤行,供应链随时可以重新洗牌,最终受伤的,还是它自己。

要跟中方玩硬的,沃尔玛恐怕玩不赢

沃尔玛这一手,算是把自己往死胡同里逼。

中国供应商不会答应,供应链可能直接“翻脸”。

中国政府态度明确,不会让外企随便搞事。

供应链有调整能力,最终难受的,还是沃尔玛。

如果沃尔玛聪明,应该尽快调整策略,而不是继续想着欺压供应商。

中国企业,不是它能随便拿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