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学前,关于教室大扫除都是家长们讨论的热点。

家长吐槽开学去打扫教室

最近各地都有不少家长吐槽学校通知家长去打扫卫生,而且是必须去,不能不去。

 

 

8月27日,温州有家长发文称,其孩子所在班级采取轮流制,安排了8名学生参与大扫除,并特别提醒家长需陪同孩子共同完成打扫任务。

还有杭州萧山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

还有的班级家委会提倡家长去打扫卫生,如果家长去不了,那就众筹班费去请保洁来干。

 

 

多少年了,这都成开学标配了。

总是能看到家长群里@全体成员:“请家长们自愿到校打扫教室”。

最离谱的是,有些学校连清洁工具都不提供,全让家长自备!

这哪是“自愿”,分明是“道德绑架”啊!

爸妈们请着假、翘着班,蹲在地上吭哧吭哧刷地板、擦玻璃、洗厕所,忙得满头大汗。

 

没时间去的家长只能花钱请人去打扫。

比如杭州有家长花500多元找保洁阿姨,保洁阿姨抢手到甚至要靠人脉才约到。

 

有的家长为表现“积极”,让老师多关心自己孩子,就会主动承包全班清洁,逼得其他家长只能更卷,纯纯内耗!

这个打扫卫生跟强制护学岗的性质一模一样,不管家长有没有时间,硬逼家长来干。

好一点的学校会花钱请专业清洁公司来干,再不济也会让学生自己打扫,怎么全赖家长身上了?

 

 

央媒怒批

对此现象,新京报官媒发文怒批。

 

认为学校要回归教育本真,做到以下三点:

一、校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清洁问题纳入职责范围。

二、教育部门要明确禁止将学校任务转嫁家长。

三、学校需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日常维护。

 

劳动,是孩子成长的必须课

确实,现在的学校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跟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80后90后那时候开学的第一件事是劳动,男生搬桌椅,女生擦玻璃,大家分工合作,把教室收拾的干干净净。

 

谁也不会抱怨,反而觉得这是新学期大家都应该一起干的事。

那一刻,我们意识到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学习空间,要靠大家齐心协力维护。

现在的孩子本身家庭条件好很多,在家都不用怎么干活。

就连新学期孩子们走进学校,什么都不用干,直接享受家长的劳动成果。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生活干净舒适是别人替安排的。

这样长大的孩子怎么会懂什么叫责任,怎么会体谅别人的辛苦?

 

当然,老师也不容易。

老师是来教书育人的,不是来打扫卫生的,如果学校没有承包卫生任务,总不能老师自己干吧?

老师不用完全自己干,而是可以自己带头,号召同学们一起来做卫生。

但是有的老师一旦带着孩子做些劳动,就会被个别家长举报,那些家长见不得自己孩子吃点苦。

老师为了迎合学生迎合家长,不敢严格要求,不敢批评。

学生缺少了磨练,失去了自律,丢掉了从劳动中获得的责任感。

 

其实有时候是我们成人把所有的脏活累活都替他们包办了,孩子被捧在手心。

久而久之,他们就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

打扫教室是孩子们很好的一次劳动机会,不管是老师还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剥夺劳动机会。

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明白教室的整洁有我一份功劳,班级的秩序有我一份责任,那他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挺直腰板,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的人。

 

写在最后

所以,家校需要共育,但家校各有其责。

家长以陪伴支持助力孩子成长,而非越界代劳。

唯有明晰边界,方能避免教育责任在模糊中异化,让教室卫生打扫不再成为针对家长们的“潜规则”。

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是互相尊重,而不是让家长“服苦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