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急诊科的灯还亮着。32岁的张先生(化名)坐在诊室里,手里攥着一份HIV抗体检测报告,上面的"阳性"二字格外刺眼。"医生,我明明吃满了28天阻断药,为什么还是感染了?"他的声音里满是不解和懊悔。接诊的李医生拿过他的用药记录,看了不到两分钟,就摇了摇头:"你这个情况,不是药物无效,而是用药时机和方式出了问题。"

这样的场景,在感染科并不少见。很多人以为只要服用了HIV暴露后预防药物(俗称"阻断药"),就能100%避免感染,却不知道,阻断成功率与服药时间、规范性、个体差异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关键话题。
阻断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不是"万能药"
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简称PEP),是指在可能接触HIV病毒后,通过连续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阻止病毒在体内建立感染的医学干预手段。
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标准方案是:在暴露后72小时内尽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28天。常用药物组合包括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如果严格按照规范使用,阻断成功率可以达到80%-95%。
但为什么不是100%?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专家指出,阻断失败往往与三个核心因素有关:暴露后启动时间、服药依从性、病毒载量及耐药情况。病毒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侵入免疫细胞并开始复制,时间越久,病毒在体内"站稳脚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医学界强调"黄金72小时"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阻断药并非针对所有暴露都有效。如果暴露源本身病毒载量极高,或者携带耐药病毒株,即便规范用药,感染风险也会显著增加。中华医学会发布的《HIV暴露后预防专家共识》明确指出,高风险暴露后应在2小时内启动用药,最晚不超过72小时。

为什么有人吃满28天还是感染了?这4个失误最致命
回到开头张先生的案例。李医生仔细询问后发现,他虽然服药28天,但犯了几个致命错误:
第一,启动时间太晚。张先生是在暴露后第68小时才开始服药的,接近72小时的临界点。有研究显示,暴露后2小时内用药的阻断成功率接近99%,24小时内约为95%,而接近72小时时会下降至80%左右。每延迟一小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机会就多一分。
第二,漏服药物。28天的服药周期中,张先生因为应酬和出差,至少有5次忘记按时服药,其中两次间隔超过了12小时。感染科医生强调,抗病毒药物需要维持血药浓度才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漏服会导致药物浓度波动,给病毒"喘息"的机会。
第三,擅自停药或减量。在第20天时,张先生因为药物副作用(恶心、乏力)自行停药两天,后来又继续服用。这种间断性用药,会让病毒产生耐药性的风险大增。中国疾控中心的临床数据表明,依从性低于85%的患者,阻断失败率是规范用药者的3-4倍。
第四,未评估暴露源的风险等级。张先生后来才了解到,对方属于未经治疗的HIV感染者,病毒载量很高。这种高载量暴露情况下,即便规范用药,感染风险也会比低载量暴露高出数倍。

除了这些个人因素,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药物相互作用。如果同时服用某些抗生素、中药或保健品,可能会影响阻断药的代谢和效果。
如何正确使用阻断药?这5点务必记牢
既然阻断药如此关键,怎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成功率?感染科医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争分夺秒,越早越好。一旦发生高危暴露(如安全套破裂、职业暴露等),应立即前往医院或疾控中心。有条件的话,2小时内启动用药是理想状态,绝不能拖到72小时的最后期限。很多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急诊科和传染病医院都设有24小时PEP用药点。
严格按医嘱服药,一次不落。设定手机闹钟,每天固定时间服药。如果偶尔漏服,发现后应立即补服,但如果距离下次服药时间已不足4小时,则跳过本次,继续下次用药即可。切忌擅自加倍剂量或突然停药。
完整服满28天,不可提前中断。即便副作用明显,也应咨询医生调整方案,而非自行停药。常见副作用如恶心、头晕、腹泻,大多会在1-2周内逐渐缓解。如果实在难以耐受,医生可以更换药物组合。
定期复查,监测效果。通常在服药第4周、第8周、第12周需要进行HIV抗体和核酸检测。这不仅是确认是否感染,也是评估药物效果和肝肾功能的重要手段。

暴露后也要注意行为防护。在服药期间和服药结束后的3个月内,仍需采取安全措施,避免再次暴露。同时,保持良好作息,避免酗酒、熬夜等降低免疫力的行为。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曾对600例PEP用药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严格按照规范用药且在24小时内启动的患者,阻断成功率高达98.7%。而那些依从性差、启动晚的患者,失败率则接近15%。
除了阻断药,这些预防知识同样重要
阻断药是"亡羊补牢"的手段,但最好的防护,永远是"未雨绸缪"。对于有暴露风险的人群,还可以考虑暴露前预防(PrEP)。这是一种每日服用抗病毒药物来预防感染的方法,在欧美国家已广泛应用,保护率可达90%以上。
此外,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定期进行HIV检测,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或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HIV筛查。
需要强调的是,HIV感染并非绝症。随着抗病毒治疗的进步,感染者只要规范治疗,病毒载量可以控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U=U,即检测不到=不传播),预期寿命与普通人无异。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李医生最后对张先生说:"你的情况虽然遗憾,但现在开始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希望你的经历能提醒更多人:阻断药不是护身符,只有科学、规范地使用,才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健康,往往就藏在这些细节里。如果你或身边的人不幸遇到高危暴露,请记住:时间就是生命,规范用药就是希望。当然,具体的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感染科或疾控中心面诊,由专业医生评估暴露风险等级并制定个体化方案。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专业指导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安全。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