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平台通知,一场行业地震,无数中小卖家的命运正在被改写。

“您的店铺年度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0万元,请尽快完成市场主体登记。”

2025年10月起,无数电商个人卖家收到了这条平台通知。与此同时,各大电商平台正依据国务院第810号令,向税务机关报送着商家的精确销售数据。

平台需按季度向税务机关报送店铺身份信息与收入数据,精确到元级。

以往依赖刷单到真实收入差异隐匿收入的路径被彻底封堵。

新规划定了清晰的纳税标准。

增值税方面,季度销售额≤30万元可享受免税优惠,年销售额≤500万元适用1%优惠税率,超过500万元则需按13%标准税率缴纳,并需升级为一般纳税人。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也更为明确。

个体工商户可适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或享受0.5%-2.1%的核定征收优惠。而有限公司则根据利润规模,适用5%或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监管红线同样醒目。平台数据超过10万元但做零申报、年收入超500万元仍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成本发票缺口率超过30%等行为,都将触发税务预警,面临补税乃至0.5-5倍的罚款。

2024年,“税务倒查三十年”的说法曾在互联网广泛流传,引起不少恐慌。

然而根据官方政策解读,平台内经营者在规定施行前的涉税信息,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不需要报送。

这明确驳斥了倒查三十年的传言,也给合规过渡留出了空间。

我记得当时网上各大中小企业对于这种传闻确实有非常多的争议,还有一些企业被查到之前的税务被批评被处罚,我记得那时候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十几年前的税务问题也被查了出来。

现在电商的税务问题,也有改变了。

按照媒体的说法。

新政对不同规模的商家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对年销售额120万元以下的个体工商户,若能准确适用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免政策”,则几乎不受冲击,这为真正的小微企业提供了保护层。

然而对于年销售额在10万至500万元之间的“中间群体”冲击最大。

他们面临两难,维持个人身份意味着丧失经营空间,注册个体户或公司则需承担记账报税等合规成本。

电商行业正经历一场彻底的合规洗礼。

一方面,依赖私账收款、刷单生存的无货源电商和代购群体面临淘汰。

另一方面,合规服务商、电子发票企业、电商合规咨询机构则迎来业务高峰。

商家战略也在调整。

品牌化经营成为重要出路,通过注册公司、申请设计保护提升竞争力。同时,布局跨境电商享受出口退税等政策红利,以及优化税务架构合理利用区域性税收优惠,也成为了重要选择。

我看到评论区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身边的故事,他是这样说的。

电商税出台之前,一朋友,20多人的团队,去年销售额1.8亿,你猜猜利润是多少?

160万元。

公司门卫2人,兼职卖废纸,负责清理退回快递,2人年收入20万元。

电商税出台之后,7,8,9月,据说缴税380万元,缴税通知送达,团队直接解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11月开始,各大快递公司,每天收货量锐减60%。 这个冬天,姗姗来迟,冷的,让人措不及防,令人瑟瑟发抖!

不知道,什么时候,春天回来!

也许!或许!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