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盖着红章、要求员工为不同意降薪而写“反思检讨”的通牒,像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在这家老牌国货企业内部引发了剧烈的连锁反应。
10月13日,当这份“最后通牒”被曝光后,外界才惊觉,匹克早已不是那个只靠情怀就能稳坐江山的“晋江鞋王”了!
这绝非一次孤立的劳资纠纷,它撕开的口子背后,是匹克在内部治理、市场沟通和战略决策上深层次的“信任赤字”。这三重赤字盘根错节,共同将企业推向了风暴的中心。
匹克创始人许景南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家人文化”,但在今年9月的这场降薪风波里,员工们感受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冰冷。
9月11日,就在发薪日的前四天,一场降薪沟通会仓促召开。然而,这并非一次开诚布公的对话。
据员工反映,会议不仅没有覆盖全体人员,现场还设置了禁言,所谓的“沟通”更像是一场单方面的“通知”。会后,大家并未收到任何正式的红头文件,对降薪的具体方案和依据都一知半解。直到发薪日过后,董事长许景南的一封内部信才姗姗来迟。
官方对外发布的告知函里,轻描淡写地宣称“全体同事均保持理解与支持”。可现实却是,这份所谓的“理解”,是以停发9月份工资为筹码,逼迫拒绝者在10月14日前上交“反思检讨”换来的。从昔日宣传的“家人”,到如今被要求写检讨的“罪人”,身份的转换快得让人猝不及防。
内部沟通机制的瘫痪,使得信任的裂痕不断扩大。员工们表示,根本没有一对一的沟通环节,一切都是高层决定、层层下压。这种“先斩后奏”的强硬姿态,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程序正义背道而驰。最终,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介入,甚至为员工申请了劳动仲裁,无疑是给了匹克内部治理一记响亮的耳光。
如果说内部管理的失信只是点燃了导火索,那么匹克在处理公共形象上的失衡,则彻底引爆了舆论的火药桶。就在降薪风波发酵前不久的9月初,匹克刚刚向泉州慈善总会豪捐1亿元。
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善举,但在随后“逼员工写检讨”的衬托下,显得无比讽刺。巨额的对外捐赠与对内员工的苛刻降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式的解读,让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情——不是对企业,而是对企业的员工。
一时间,匹克的官方社交账号评论区沦陷了。“买你家的东西,需要写多少字的检讨?”这句夹杂着愤怒与调侃的留言,精准地戳中了大众的情绪G点。消费者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品牌:一个企业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正在成为他们是否愿意“用钞票投票”的重要依据。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并非空穴来风。网友们自发整理“955不加班”公司白名单,用实际购买行动支持那些善待员工的企业。胖东来之所以能被消费者“溺爱”,正是因为它用远超同行的福利待遇,构建了坚实的雇主品牌护城河,这种信任最终溢价到了消费端。反观匹克,正在亲手摧毁几十年积累的国货情感与市场信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危机的根源,深植于匹克陈旧的家族式治理模式。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决策体系下,企业的发展方向严重依赖于创始人的个人判断,其结果,便是战略上的“失信于未来”和资本市场的“失信于伙伴”。
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18年。当时,匹克已经完成了对户外品牌奥索卡收购案的全部流程,连字都签了。但董事长许景南在最后关头一人拍板,宁愿支付违约金也要终止收购。他或许没有想到,就在同一年,竞争对手安踏豪掷巨资收购了亚玛芬体育,开启了多品牌运营的黄金时代,将与匹克的差距从80亿拉大到近千亿。
这种对新业务、对现代化转型的“不信任”,也体现在人才体系上。被誉为“态极之父”的核心技术功臣蔡伟,最终带着团队和专利投奔安踏。北京研发中心、鞋技术中心的负责人也相继离职。当企业不再信任专业人才,人才自然也会选择用脚投票。
产品层面同样如此。董事长坚信“态极拖鞋还能再卖十年”,但市场给出的反馈却无比残酷:积压的1000万双态极拖鞋占压了超过2.3亿的资金,今年第三季度,态极系列线上销量更是暴跌28%。对单一爆品的路径依赖和对市场变化的不信任,让匹克错失了产品升级的窗口期。
最致命的警报,来自资本市场。两家合作银行在贷后审查中,果断将匹克的授信额度从25亿骤降至8亿,缩水幅度高达68%。金融机构是商业世界里最敏锐的嗅觉,它们的行动清晰地表明:匹克的未来偿债能力和经营状况,已经无法再获得信任。为了自救,匹克不得不抵押固定资产,甚至甩卖山东、郑州等原本盈利的直营公司,走上了“卖血求生”的险路。

从一份荒唐的“检讨书”开始,匹克的信任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员工的内部信任,因粗暴的管理而瓦解。消费者的外部信任,因伦理的瑕疵而流失。
资本与市场的根本信任,则因僵化的决策而消失!


还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