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泡沫破了!
被寄予厚望的旅游,突然成了2025年最难做的生意。
近日,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旅投”)及下属13家公司集体破产清算,给整个旅游圈带来不小的震撼。
这家曾喊出“三年投融资百亿,五年上市”的省级国资文旅平台,干光4.8亿注册资本,整个过程充满荒诞:高管团灭、2371万投给无产权营地、收购资不抵债公司倒贴3000万……
云南、张家界、桂林、西安、大连、西藏等地的文旅公司,个个都处于困顿期。截至目前,有44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一季度财报,其中有25家营收负增长,占整体的56.8%。

甚至拖累得航空公司,都还没走出亏损的泥淖:南方航空、中国东航、中国国航,今年一季度分别亏损7.47亿元、9.95亿元、20.44亿元。

人造古城镇,开始批量倒闭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2021 年开始试运营后,大庸古城连年亏损,三年半以来已经亏了 5.47 亿元。
作为一个重资产项目,大庸古城大量的亏损都来自巨额的折旧摊销、财务费用、房地产税等。像 2023 年,单是折旧摊销的成本就有五千多万。


更劝退游客的是,大量古城镇在建设和运营上都出现同质化的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51.3% 的受访者觉得全国各处的古镇有些相似,38.5% 的受访者认为古镇非常相似。这种相似既体现在售卖的商品和服务上,也体现在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上。
之所以这些古城镇会高度重复,一来是因为很多所谓的古城镇都是后天再造的,自身没有多少文化底蕴,要么就是历史文化太冷门,没有足以吸引客流的知名 IP。
二来是很多古城镇从设计起就缺乏规划和定位。从手串手镯、烤肠鱿鱼,到青砖绿瓦、瓦舍勾栏,“撞脸”严重的古城镇最终沦为披着文化外衣的商业街。
从大庸古城,到青海旅投,故事简直不要太相似。
不调研、少论证,只要“拍板快”,立项就能上。项目没人管,亏了没人问,领导调走就算完事。
投资节奏比游客入园还快,出了事才想起“我们是不是忘了算账?”
或许,有些人从来就没指望古镇、古城项目真能盈利。
《旅界》的一篇文章就犀利点出,他们把旅游当成了“借壳搞基建”的渠道,讲文旅的壳,做财政的钱,干地产的活,收资产的账。
更诡异的是: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5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17.9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3.75亿,同比增长26.4%。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1.8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6%。
明明旅游人数和消费都在增长,旅游行业怎么就揭不开锅了?钱都去哪了?

破局关键,用户出游趋势
面对旅游目的地营销陷入"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局、文旅热点快速迭代导致游客兴趣衰减的现状,目的地亟需转变发展逻辑:从短期流量争夺转向长期价值沉淀。
破局关键在于落实三项核心行动:
-
深挖在地文化基因——系统梳理本地历史文脉、非遗技艺、民俗符号等独特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如开发主题游线、沉浸式工坊、文化IP衍生品),形成不可复制的市场辨识度;
-
推行精细化运营管理——建立游客行为数据分析机制,针对不同客群设计差异化服务流程(如亲子游配套托管设施、银发族适老化改造),通过动线优化、预约分流、服务标准化等手段提升体验流畅度;
-
构建长效治理体系——联合政府、企业、社区建立三方协同机制,制定可持续开发公约(如核心区客流承载阈值、商户准入标准),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时调控服务质量,确保文化原真性与商业开发的动态平衡。
用户出游消费频次增长,从节点性旅游到全季全时出游、从打卡观光到追求沉浸体验:
-
情绪主导式旅游——互联网的普及日益加深了对游客旅游观念的影响,促使更多消费者将旅游体验定位为情感寄托与社交连接的载体。在此情感化与社交化趋势的驱动下,消费者对网红打卡地、热门主题游以及深度文化体验的追求愈发显著;
-
深度体验需求爆发——游客更倾向小团定制与在地体验,以获取对当地文化生活的沉浸感知。同时,非传统景点(如周边县城)的旅游人次呈现增长态势,反映出游客对反向错峰出行及休闲度假模式的青睐;
-
短途游与自由行——周末游、微度假成主流,自驾游成为高频出行首选;
-
消费选择个性化——对沉浸式旅游体验的追求,促使新一代消费者愈发关注出行品质,并乐于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产品服务支付溢价,进而推动了文创、演艺等相关消费的增长。

结 语
2025年的文旅倒闭潮,并非行业的挽歌,而是一次深刻的集体进化。它逼迫我们撕下浮夸的面具,褪去投机的浮躁。
那些倒下的项目,如同秋叶,为土壤提供了养分。真正的文旅,从来不是一场豪赌式的圈地挖矿,而是一场需要虔诚匠心的漫长耕种。
当寒冬的冰雪消融,最终挺立并焕发生机的,必将是那些深植于真实文化土壤、精于内容创造、懂得用心运营、真正敬畏市场与消费者的耕耘者。
还没有内容